2025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专题报道④│外院学子赴襄阳开启传统文化支教盛夏篇章

作者: 时间:2025-07-05 点击数:

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与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热忱,7月4日,武汉晴川学院外国语学院“遗韵相承”志愿服务队整装启程,奔赴襄阳市襄州区朱集镇第二小学开启为期四周的暑期支教活动。

抵达襄阳站时朱集镇第二小学校长亲自到站迎接,这份来自教育一线的殷切期盼,为志愿队的到来增添了沉甸甸的责任感与温暖。抵校后,队员们迅速安顿,并于当晚召开全体会议。带队老师详细介绍了朱集二小的校情学情,并对教学、活动组织、安全保障及宣传等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与明确分工,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7月5日早上,朱集二小的校园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迎来了支教活动的开学首日。开学典礼上,约190名小学生整齐地列着队,曾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隆重介绍了远道而来的武汉晴川学院外国语学院“遗韵相承”志愿服务队专业背景,并简要介绍了课程安排与安全注意事项,他对队员们的奉献精神表示由衷感谢。随后,实践团队代表王丽莎发言,她深情寄语全体同学:“In the future, we would like to travel with you in the ocean of knowledge, grow up with laughter, and write our own wonderful chapter together.”这份融合了国际视野与真挚情感的期望,赢得了现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开班仪式后,团队精心策划的“人文艺术赏析”系列课程便正式拉开帷幕。本次支教活动紧扣国家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深化学校美育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要求,课程设计涵盖传统音乐与舞蹈、戏剧与曲艺、体育游艺与杂技、美术与技艺、医药、民俗六大板块组成人文艺术赏析课;选取剪纸、拓印、螺钿、壮族铜鼓等项目作为非遗手工实践课,将中华文化与特色英语教学相结合,设计英语竞赛,并将参赛内容融进课堂教学;其次通过科技课程与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结合,培养学生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力与科技创新的意识,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古韵新声,舞动芳华:在传统音乐与舞蹈课堂上,实践队员鞠心怡带领孩子们学唱湖北经典民歌《龙船调》,感受荆楚大地的悠扬韵律;队员聂锦依则教授了轻盈柔美的《傣族舞》,让孩子们在曼妙舞姿中领略傣族风情,体验不同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投壶竞技,古艺生辉: 体育游艺与杂技课堂由实践队员李宇轩组织。他巧妙地将古代士大夫宴饮游戏“投壶”引入课堂,并融入现代团队竞技元素。孩子们在专注投掷与欢声笑语中,不仅体验了传统游艺的乐趣,更深刻理解了规则意识与合作精神的重要性。

虎头鞋韵,纹藏吉祥: 实践队员陈子玥在传统美术与技艺课堂上,带来了充满乡土气息的民间瑰宝——虎头鞋。她生动展示了虎头鞋的精湛制作工艺,并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其色彩搭配与寓意丰富的纹样(如虎头象征勇猛辟邪,花草象征生机勃勃),感受小小鞋面上承载的深厚文化底蕴与民间智慧。

精神铸魂,薪火相传: 在特别设置的思政小课堂环节,队员李宇轩以深入浅出的方式,为孩子们讲述了“两弹一星”元勋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勇于登攀的感人事迹。这堂生动的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教育课,将现代科技强国梦的宏伟篇章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相连接,在孩子们心中点燃了崇尚科学、报效祖国的理想火种。

开学首日,“遗韵相承”志愿服务队便以丰富多彩、内涵深厚的课程,为朱集二小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大门。从悠扬的民歌到灵动的舞蹈,从古老的投壶到精美的虎头鞋,再到激励人心的“两弹一星”精神,晴川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文化传承的责任与担当。这场跨越城乡的文化之旅与教育接力,在这个盛夏的朱集校园,已然奏响了动人的序曲。未来数日,更多精彩的文化体验与深度互动将继续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绽放。

 

版权所有 © 2007-2020 武汉晴川学院 鄂ICP备10004916号